见到李懿这天,他穿了件崭新的浅蓝色POLO衫——这是前一晚,听说有记者要来,专门去商场买的锅牛配资,“花了300多元,还是第一次穿这么贵的衣服……”他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。
\n李懿。
\n李懿老家在重庆云阳,目前在万州打工。近日,他历时三年写的文学评论集《妙品〈红楼梦〉》正式出版。这个仅有中专学历的男人抱着新书热泪盈眶,“我终于完成了人生中重要的一件事。”
\n文学评论集《妙品〈红楼梦〉》。
\n这是一个普通人给自己许下的文学诺言,在岁月与生活的风尘中,他始终不曾忘记。
\n三次落泪,都与人生意义有关
\n开车时、在树下、家里沙发上,短短一上午,李懿三次落泪。都说男儿有泪不轻弹,但或许只有他自己清楚这眼泪的分量。
\n当李懿说到平时自己开车时会诵读文天祥的《正气歌》,心生悲壮与崇敬,像是在自言自语,又像是在问记者:“你说人活着是为了什么呢?我其实还有个妹妹,5岁时就夭折了,最近经常会想到她,人一辈子真的很匆忙啊……挣钱是生活中重要的一方面,我一定会努力赚钱给父母一个安稳的晚年,但更重要的是,做一个有用的人……”
\n在滨江路的树下冥想后,他又忍不住哭了,“为什么我要来冥想?是为了忘掉自我,把世俗的东西去除掉,守住本性……就像《红楼梦》中的那块石头,从顽石到美玉,又返璞归真变回石头。” 李懿说,当静下心闭上眼,仿佛可以与古人先贤对话,心灵受到洗礼,自然也灵感迸发。“想到那些为民族大义披肝沥胆的能人志士,从炎帝黄帝到诸葛亮,再到岳飞、文天祥,他们的生命长度虽然和我们一样,但放在源远流长的华夏文明中依然璀璨夺目。”
\n在家里,他捧起自己的新书感叹,自己的人生经历在《红楼梦》面前是渺小的,“但永远不要妄自菲薄,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,任何时候都要勇敢往前走,希望其他人不要像我年轻时那样随波逐流。”
\n童年的梦,是用笔写出来的
\n80后李懿出生于重庆云阳县的一个小山村,家境清贫。父母是地道的农民,却极重视教育。尤其是父亲,是村里出了名的“秀才”,酷爱读书写字,从李懿四五岁起便开始教他识字、背诵古文。
\n买不起太多的书,父亲就口头跟他讲《西游记》《三国演义》,而最让李懿着迷的,是那本百转千回、诗意缠绵的《红楼梦》。
\n读小学时,从父亲的口中,他断断续续地听完了这部著作。
\n三年级时,表哥送来几本残缺不全的武侠小说,点燃了他写作的火苗。他自创小说《鼎峙江湖行》,在作文本上一页页写下,并迅速成了校园“连载大王”。同学们争相阅读,他甚至在放学回家路上“讲书”,常有一群孩子一路追着听,直到追到他家,听完久久舍不得散开。
\n“经常有人问我,咋自家娃还不回家,是不是在李懿那里听故事?”妈妈笑着回忆起当年儿子的“光荣事迹”。
\n尽管这份童年的文学梦后来因生活所迫渐渐沉寂,但那一粒种子,早已悄悄埋在他心底深处。
\n人生的“拐弯”,从文学少年到务工青年
\n“穷人的孩子早当家”,李懿也一样。他阴差阳错考入了工科类中专,这意味着,文学的路似乎愈行愈远。
\n继初中后,中专时他第二次翻开《红楼梦》,读来甚是欢喜,但似懂非懂,常常望着书页出神,如同遨游“太虚幻境”。
\n19岁毕业后锅牛配资,他做药品销售、跑业务、做保险,什么赚钱做什么,在人海中辗转奔波。后来攒够了钱在万州买房,把父母接来同住。生活似乎逐渐走向“稳定”。
\n然而,看似稳妥的人生,却始终缺了一点什么。
\n工作之余在网络论坛上,他用“李寻欢”为名,写了不少小说和评论,收获许多读者。但因收入微薄,只能是业余爱好。“写作能当饭吃吗?还是脚踏实地多考虑点现实的事儿吧!”在当时的妻子劝说下,李懿选择“封笔”,转而专心挣钱养家。
\n一场重病让他悟透人生
\n直到2021年的一次病危,让李懿重新审视生命。
\n“如果我明天不在了,我还能留下什么?”
\n那年冬天,李懿因突发疾病被紧急送医,医生连续两次下达病危通知书。此前不久,他刚经历了另一场变故——离婚。李懿躺在病床上,虚弱得用仅有的力气直直盯着天花板,忽然间感到前所未有的清透——他开始反问自己:活着的意义究竟是什么?
\n病愈之后,他来到江边的三生石广场,静坐许久。他回忆起曾经读过的《黄帝内经》,联想到《红楼梦》里那些“似真似幻、深不可测”的文字,他意识到:也许自己该做点更有价值的事了。
\n于是,李懿郑重地对年迈的父母说:“我要重新捡起笔,写我心中的《红楼梦》。”
\n这一年,他四十岁。
\n他知道这是一件极费心力的事情,也了解自己的性格:一旦认准了一件事,就会义无反顾地全身心投入,没有时间和精力顾及工作。
\n年迈的父母丝毫没觉得意外,也没有一句责怪和劝阻。那一晚,一向沉默寡言的父亲在灯下跟儿子说了很多话,讲《红楼梦》,讲儿时乡村院坝里的“故事会”,讲未来。最后说了一句:“你写吧,我们支持你……”
\n不是学者,也能做解读
\n中专理工男,农民工出身的写作者,要站在无数“红学”研究者之后再谈《红楼梦》,何其艰难。
\n“我知道自己不是学者,学历也低,但我相信,只要真心对待文字,就一定能写出自己的理解。”李懿坦言。
\n他开始一遍又一遍地重读《红楼梦》,一边写作一边查阅《道德经》《论语》《南华经》《周易》等古籍。每天清晨走在滨江路上,他边走边思考,有时一个章节的阐释,要思忖整整一周。
\n在李懿看来,《红楼梦》其实是一次华夏文明溯源寻根之旅。“所以,我写的时候会觉得‘怕’——始终诚惶诚恐、战战兢兢、如履薄冰。但同时又不怕,因为发心正,便有勇气生矣。井清洗干净了,水是可以饮用的。”李懿说。
\n家里连书房都没有,书籍都放在卧室的衣柜里。除了用电脑,他更习惯随时随地用手机写,吃饭时写,等车时写,甚至是上洗手间时,灵感来了,就蹲在马桶上写。
\n为解密《红楼梦》其中的奥秘,李懿在毫无头绪时,压力大时,会去万州的三生石广场静静冥想,身后就是一棵苍翠的菩提树。即使路人会投来异样的眼光,他也毫不在乎,孤独又骄傲地沉浸在与先贤“对话”的世界里。
\n“啃老”三年完成梦想
\n“啃老”是很多人羞于启齿的词。但对李懿来说,这三年,他没有了经济来源,一切都靠父母的支持。
\n李懿和父母。
\n李懿把之前从事的工作放在一旁,埋头写作。积蓄花光了,父母也没有经济来源。他听见一向不求人的妈妈给亲戚打电话借钱,心里很难受,提议卖车,被父亲一口拒绝——“以后你工作见客户还需要用呢,没事,家里还能借到钱,没到揭不开锅的时候。”实际上,家里能拿出的钱连买一袋米都不够了。
\n靠着亲朋好友的接济度日。三年来,一家人没有添置过新衣,去超市也都是买临期商品。
\n“我一直都是跟他说,想做什么就去做,爸妈永远在背后支持你。”李懿的母亲说起过去三年,忍不住抹泪。
\n她说,儿子写这本书时,看到他背地里哭过好几次,自己很揪心,但也都假装没看见。她知道儿子的压力很大。那段时间的确是家里经济最艰难的时候,因为李懿一向是家里的顶梁柱,少了主要收入来源,有时甚至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。但她即使拉下脸跟亲朋好友借钱,也都始终相信,儿子能写好对《红楼梦》的理解。
\n“我没咋读过书,娃成天说的那些也听不懂,但我相信他,能成!”当听到新书出版的消息后,李懿的父亲也落泪了。
\n“写作时我感到踏实。”李懿说,“生活艰难,但精神充盈。我这一生没什么值得夸耀的,但我有了不起的父母。他们都是农民,身上却有发光的品质。”
\n2024年,历经三年,李懿完成了《红楼梦》前四十二回内容的解读。万州作协副主席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何真宗说,自己起初只看了十多页,便决定帮李懿出版,待细细看完后更是大受震撼。
\n何真宗与李懿。
\n他认为,该书的读书方法论适用性广,能让读者“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”,是古典文学爱好者的有益参考书。这部由农民工创作的文艺评论集,为红学研究和古典文学解读注入了新的活力,展现了普通人对经典的深刻理解与独特感悟。何真宗鼓励李懿未来可以通过多媒体形式,比如拍视频讲故事,让这些解读被更多人知道。
\n在何真宗的帮助下,有出版社抛来了橄榄枝,《妙品〈红楼梦〉》于今年7月正式出版。李懿没有能力举办发布会,没有精力做签售,只是悄悄接过出版社寄来的书,站在阳台上一页页翻着。
\n远方是熟悉的万州大桥,车流如织。书页飘动,伴随着激动的泪水,像风吹过这三年的日子。
\n“有人说我苦熬三年只为出名,我真的没有想过这些,连能否卖出去,心里都没有底。”李懿说,“我写这本书,只是想完成和自己、和《红楼梦》的一个约定。”
\n他希望,这本书可以让更多普通人读懂《红楼梦》的美,也让更多心怀文学梦的人明白:你不需要是专家,也不需要是作家,只要心中有爱、有信仰,文字就不会辜负你。
\n平凡人也有追求文学的权利
\n如何体现“妙品”二字?李懿说:“用古圣先贤认识世界的方法去品读《红楼梦》,以一阴一阳之谓道、天人合一的思想去解开《红楼梦》隐藏在书中的密码。在《红楼梦》中,读得出瑰丽的华夏文明,妙,并不是说我的书写得妙,妙笔、妙品,都是一种方法而已。”他希望这本书能抛砖引玉,让更多人以正确的方法去读《红楼梦》,自己悟到的才是最真实的,并体会到华夏文明的伟大,充满文化自信。
\n李懿用三年时间,告诉了世界一个朴素又动人的真理:
\n文学,从来不属于某一类人。它属于所有眼中有光、愿意静下来听懂它的人。即便是建筑工地上的农民工,即便是在破败的老屋里借灯写字的老父亲,也可以翻开厚重的书页,读出属于自己的宇宙。
\n“哪怕只有一个人因为这本书而开始读,或者说重读《红楼梦》,我觉得,就够了。”李懿说。
\n而梦想同样如此,属于每一个普通人。
\n这个夏天,重庆火热如昔。一个普通人用三年时光,将一部文学巨著细细解读。没有掌声,没有喧嚣,但这本书,和他的人生一样朴实而坚定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纪文伶 实习生 张敬宜 任贵洁 视频编辑 李贵兴 美编 魏嘉 受访者供图
\n锅牛配资
纯旭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